养牛的防疫程序包括以下几方面:
必做防疫
破伤风:犊牛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精制破伤风抗毒素,用量为犊牛1500~3000IU,成年牛6000~12000IU,皮下注射。注射后1个月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发生创伤或手术时,可加强免疫一次。
牛出血性败血症(牛巴氏杆菌病):每年接种一次氢氧化铝疫苗,用量为体重100千克以下的牛4毫升,100千克以上的牛6毫升,皮下或肌内注射。注射后21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9个月。怀孕后期的牛不宜使用。
口蹄疫:接种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同的血清型口蹄疫弱毒疫苗。非高发病地区犊牛6月龄进行,用量为0.5~1毫升;成年牛1~2岁牛1毫升,2岁以上牛2毫升。注射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4~6个月。孕牛前45天及怀孕后驱哺乳初期不宜注射。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肺疫、烂肺病):国内已宣布消灭此病,但近年来发病区域较广,发病率较高,故必须进行防疫。可在注射口蹄疫疫苗后进行,犊牛6.5~8月龄进行。
根据疾病流行情况选做防疫
狂犬病:对被够咬伤的牛,立即接种狂犬病灭活疫苗,颈部皮下注射2次,每次25~50毫升,间隔3~5天。免疫期6个月。在狂犬病多发地区,也可定期接种。
伪狂犬病:疫区内的牛,每年秋季接种牛、羊伪狂犬病氢氧化铝甲醛苗1次,颈部皮下注射,成年牛10毫升,犊牛8毫升。
其他防疫建议
消毒与隔离: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进入时应更换工作服及鞋帽,经消毒室消毒后才能进入。不准在生产区解剖尸体,不准养狗、猪及其他畜禽,并定期灭蚊、蝇。每年春、秋季各进行一次结核病、布鲁氏菌病、肺结核病的检疫。检出阳性或有可疑反应的牛要及时处置,并对牛舍内外及用具等彻底消毒。
寄生虫防治: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疥癣等体表寄生虫的检查;6~9月份,焦虫病、吸虫病流行区要定期检查并做好灭蜱、螺工作;10月份对牛群进行一次肝片吸虫等的预防驱虫工作;春季对犊牛群进行球虫的普查和驱虫工作。
以上是养牛防疫程序的详细内容,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牛的种类、年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