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后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侦查阶段
立案后,侦查机关(如公安机关、检察院)开始进行侦查工作,目的是收集证据和查明犯罪事实。
侦查机关可以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采取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
侦查机关有权进行讯问、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和书证、组织鉴定等侦查措施。
侦查阶段一般期限为二个月,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七个月。
审查起诉阶段
侦查结束后,侦查机关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
检察院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包括《起诉意见书》和全部案卷材料,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委托人的意见。
检察院可以决定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或在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情况下向人民法院起诉。
审判阶段
法院在收到检察院移送的案件后,进行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的案件外,一般公开开庭审理。
法院确定承办法官,并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责令被执行人报告财产情况。
法院审理后作出判决,判决生效后,案件进入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
执行案件立案后,法院确定承办人,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并责令被执行人报告财产情况。
法院执行过程中,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的财产等措施,并依法进行拍卖、变卖等以强制执行判决。
建议:
立案后,当事人应及时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案件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均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和程序要求,当事人应密切关注案件进展,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