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自2009年设立以来,经历了多次波动和显著变化。以下是一些关键时期的总结:
初期表现与争议
创业板在2009年10月30日开张,首批28家公司上市,表现极为强劲,市盈率一度高达100倍。
初期的高市盈率、高发行价和高开盘价引发了市场和投资者的广泛讨论和争议,被批评为“三高”现象。
市场波动与调整
2010年,随着公司年报和季报的公布,创业板的“高成长”幻象破灭,4月份下跌了9.48%,一度跌破900点大关。
2011年至2012年,创业板指数经历了约3年的震荡消化期,从1000点跌至2012年末的585点。
牛市与强势表现
2013年,创业板迎来一波三年大牛市,全年涨幅为82%,显著优于沪深300指数的下跌7%。
2014-2015年,创业板指数在牛市中上涨至4038点,涨幅达到590%。
盈利与估值变化
创业板的盈利增速在2011年Q1开始回落,2012年全年利润增速为-5%到-10%之间,但在2013年下半年开始转折向上,并在2014-2016年间持续提升,2016年一季度达到60%以上。
估值水平方面,创业板开板之初在80倍左右,随后随利润增速的回落下降至2012年的略高于30倍。
市场风格与产业分布
创业板的产业分布以“互联网+”为主,是“十二五”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产业。
2012年上半年,市场风格从消费板块转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业板,成为市场新宠,并在随后的大牛市中表现强势。
近期表现
2024年,创业板指数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市场表现有所回暖,但整体波动仍然较大。
总体来看,创业板自设立以来,经历了多次大幅波动,既有高成长的辉煌时期,也有市场调整的低谷。投资者在参与创业板投资时,需要关注其盈利增速、估值水平以及市场风格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