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培养珠母
也称为“养殖珠母”或“培育珠苗”,即培养适于珍珠生长和最后形成所需的软体动物。
目前世界上可以养殖珍珠的软体动物约有30多种,其中海产的珍珠贝类有马氏珠母贝、白蝶珠母贝、黑碟珠母贝、企鹅珠母贝、解氏珠母贝等。
人工孵化育苗,饲养软体动物,由人工方法获得种核。种核一般由贝壳制成,具有良好的磨圆度,直径约5-7毫米,决定养殖珍珠的大小。
优质种核准备好后,采用各种方法(如插进竹簯)使珠母贝的贝壳微微张开双瓣,然后使用手术工具将种植核植入母贝的外套膜内,快速完成后放入笼中让其休养。
植入种核
已被植入种核的珠母贝需要放入悬在笼子上的特殊筏子里,筏子锚固在加防的环境变化小的平静水域中。
时间最好选在每年三四月,因为这时水温最适宜于珠母贝的外套膜伤口愈合。
2-3周之后,种核开始接受珠母贝分泌的珍珠质,进而形成珍珠。
再过一段时间(累计4-6周)需要检查珍珠层的发育情况,清除那些未能经受住考验的珠母贝和附生在贝壳上的一些小生物,以确保其健康。
然后将其装入新笼子和转移到固定的养珠场,从筏子上悬至水深2-3米处。在以后大约三年半时间里,让它们始终保持不受干扰和正常生长的状态。
长成珍珠
在以后大约三年半时间里,养殖者需及时检查是否有海藻、杂物等附于外壳上,并适时地进行处理。
母贝选择
选择外壳完整,无破损,壳内软体部饱满,无排出体外,会分泌珍珠质将病变部位或异物包裹起来,经过一定时间后形成结晶物的健康贝类。
育珠手术
在珍珠贝的体内中植入细胞小片或者是珠核加细胞小片。
手术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操作,首先选取合适的珠核,然后打开贝壳,在生殖腺或外套膜等部位制造一个微小切口,将细胞小片或珠核植入。
饲养要点
珍珠养殖需要适宜的生长环境,包括清洁、无污染且富含浮游生物的水域。
定期监测水质的酸碱度、溶解氧含量、温度等指标,确保水质稳定在适宜贝类生长的范围内。
投放适量的有机肥料,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贝类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
收珠时间
珍珠养殖时间一般为三年半左右,之后可以开蚌取珠。
处理保存
收珠后需要对珍珠进行清洗、消毒和分类,然后进行适当的保存和包装。
这些步骤共同构成了珍珠养殖的完整技术流程,从选择健康的贝类开始,通过人工手术植入种核,到最终收获珍珠,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