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要君主。他于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他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后因秦武王无子,由母亲宣太后与舅舅魏冉等人支持回国继位,当时年仅19岁。在位初期,朝政大权多掌握在其母宣太后与舅舅魏冉手中。他即位后,秦国继续扩张,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等地,发动了长平之战、鄢郢之战等著名战役,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军事成就显著,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等地,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结束周朝统治。他还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外交改革,如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严刑峻法、废除井田制、分授土地、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使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实力增强,国力和影响也大幅上升。
晚年,秦昭襄王虽然已亲政,但秦国政治局势仍复杂多变,他继续推行一系列政策以巩固秦国的统治地位。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享年75岁,葬于秦东陵,谥号为“襄”。
总的来说,秦昭襄王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杰出君主,他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手段巩固了秦国的统治地位,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