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历史简介

时间:2025-04-01 03:20:36 计算机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一个朝代,始于周平王迁都洛邑,终于周赧王时期被秦国所灭,国祚515年,传21世25王。东周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周平王在诸侯拥立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周王室权威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开始崛起,频繁进行征战和结盟,形成“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争霸的局面。

礼崩乐坏,周朝礼乐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僭越礼制,战争频繁。

思想文化繁荣,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出现,儒家、道家等学派兴起,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周王室权力彻底崩溃,诸侯各国纷纷独立为王,进入更加动荡的群雄争霸时代。

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的局面。

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如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争鸣,代表人物有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

东周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社会制度的转变,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农业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货币形式多样化。社会结构方面,传统的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形成,土地私有制的推行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最终,在公元前256年,东周被秦国所灭,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的结束和秦朝统一全国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