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与职业活动直接相关的过程中,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法律范畴。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工伤的认定需符合以下核心要素:
一、工伤的核心定义
工伤的认定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时间与场所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果关系:
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
排除情形:
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如犯罪、醉酒、自残等)。
二、工伤认定的具体情形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工伤包括以下情形:
核心情形: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
扩展情形
-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伤害;
- 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
- 患职业病;
- 因工外出期间,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事故下落不明;
- 上下班途中,受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
-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工伤认定的程序与待遇
申请认定:
职工发生工伤后,需在30日内向单位申请工伤认定,单位应在15日内提交材料;
伤残鉴定:
伤情稳定后进行伤残等级鉴定,根据等级领取补偿金(如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医疗费用报销等);
责任承担:
用人单位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用由企业承担。
四、特殊情形说明
多单位劳动关系:职工与多个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时,由职工实际工作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劳务派遣:派遣单位为工伤责任主体;
挂靠用工:被挂靠单位为工伤责任主体。
五、法律依据与争议解决
工伤认定的法律依据为《工伤保险条例》,若对认定结果不服,可通过仲裁或诉讼途径解决争议。
以上内容综合了《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司法解释,确保对工伤认定的全面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