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技术,即 钝化发射极和背面电池技术,是 一种在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中采用的先进工艺,旨在提高电池的效率和性能。
PERC技术发展历程
起源:PERC技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9年由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rtin Green研究组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首次正式报道了PERC电池结构,当时达到22.8%的实验室电池效率。
效率提升:到了1999年,实验室研究的PERC电池创造了转换效率25%的世界纪录。
商业化:PERC电池的实验室制备采用了光刻、蒸镀、热氧钝化、电镀等技术,并逐步商业化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中。
PERC技术原理与优势
原理:PERC技术通过在电池的背面附上介质钝化层,减少了背表面的金属铝膜层中的复合速度,从而减少了光电损失,提升了光电转换效率。
优势:与传统的铝背场电池(BSF)相比,PERC技术可以提升约1%的光电转换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是电池和组件组装方面的一项创新。
PERC技术最新进展
效率记录:近年来,PERC技术的效率记录不断被刷新,目前单晶P型perc最高量产效率记录为24.06%。
市场应用:PERC技术因其高效和成本效益,已成为太阳能电池市场的主流技术之一。
未来趋势
技术改进:尽管PERC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有改进空间,例如通过优化钝化层材料和电池结构设计,进一步提高电池效率。
新兴技术:与此同时,其他新兴技术如TOPCon(隧道氧化物钝化接触)和HJT(异质结)等也在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与PERC技术竞争,推动太阳能电池技术的进步。
PERC技术自1989年提出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和优化,PERC技术有望在未来继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推动太阳能发电的普及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