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焊接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铸焊:
通过铸造的方式将金属部件连接在一起。例如,中国商朝制造的铁刃铜钺就是铁与铜的铸焊件。
钎焊:
使用低熔点金属(如铅、锡)作为焊料,将金属部件连接在一起。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建鼓铜座上的盘龙就是分段钎焊连接而成的。
锻焊:
通过加热和锻打的方式将不同金属连接在一起。例如,战国时期制造的刀剑,刀刃为钢,刀背为熟铁,一般是经过加热锻焊而成的。
铆焊:
通过铆钉将金属部件连接在一起。虽然古代文献中没有明确提到铆焊,但这种方法在古代金属加工中可能存在。
点焊法:
使用熔化的焊料以粘点的方式将器物焊接在一起,这种方法在焊接金银器中使用较多。
汞剂粘焊:
使用铅、锡与汞(水银)调和成汞剂,然后将汞剂涂覆到金属接口上,利用低温加热使汞剂中的水银蒸发,从而实现金属连接。
古代焊接技术主要依赖于炉火等热源,温度较低,能量不集中,因此只能用于制作装饰品、简单的工具、生活器具和武器。19世纪初,随着电弧和氧乙炔焰等高温热源的发现,焊接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逐渐出现了电弧焊、气焊等现代焊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