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养殖有什么技术要求

时间:2025-01-20 18:22:46 技术杂谈

青蛙养殖的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养殖环境

水源:养殖青蛙的地方水源要干净、有利于排泄,养殖地里面要有休息区、水塘和喂食区,还要保留一些草生植物。

养殖池建设: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阳的一边堆成土堆供青蛙陆上栖息地,而且约占全池的1/3。土堆上种植青草或农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陆地面积,供变态后的幼蛙登陆。蝌蚪池以水泥池为好,池壁坡度宜缓,以供蝌蚪栖息。

饲养管理

蝌蚪饲养:蝌蚪孵出后第4天开始人工投饵,蝌蚪需经一周饲养后移入饲养池。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当发现池水中有气泡或水质有腐臭味时要立即换新水,一般每3天换一次,天气干旱多日,连续高温时,每2天换一次水。

幼蛙饲养:强化驯养,用高密度集中圈养,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1米左右。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第5天后,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饲料或米糠及鱼粉等饲料,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

成蛙饲养:成蛙的饲养管理主要包括控制水质、温度、饲料等因素,确保青蛙健康生长。定期清理池塘,检查青蛙健康状况。防疫措施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防止疫情传播。

繁殖技术

亲蛙培育:将闲置的甲鱼温室水泥池改用为亲蛙培育越冬池、产卵池和蝌蚪培育池。亲蛙放养密度2只/平方米,雌雄比例为1∶1。进入10月中旬,用无滴薄膜搭建简易人字型保温棚。进入11月,昼夜温差大,夜间需抽入地下井水,以提高亲种池内水温。遇到打霜下雪和阴雨天时,根据水温情况可多次抽入井水。通过保温和提高水温等措施来缩短亲蛙的冬眠期,延长生长发育期,促进性腺发育,以达到早繁的目的。

繁殖季节:青蛙一般1龄可达到性成熟,产卵季节为5月~8月,产卵旺季为5月底~6月初。个体体重为150g~300g,亲蛙怀卵量为万粒~万粒,分批产卵,一般年产卵3次。

使用EM复合菌

预处理:排干水后,向干塘内散布水产专用型EM复合菌,每亩约1-2公斤左右。1-2周后再放入水。

水面处理:放养前3-10天,用100倍EM复合菌泼洒水面,每亩水面约需EM复合菌1-2公斤(视青蛙塘深浅而定)。以后可视情况每月泼洒一次(用量可适当减少)。

饲料处理:可用EM复合菌对饲料进行发酵,将发酵好的饲料按1-2%的比例均匀掺和入青蛙饲料中投喂。也可用100倍左右浓度的EM复合菌喷洒饵料,以喷湿为度,马上投喂。或者用500倍液均匀拌和饲料后投喂。

粪便处理:要投入青蛙池的粪便必须先用EM复合菌处理,EM复合菌与粪便的比例约为1:50-150,混匀后厌氧发酵7天后投喂。

通过以上技术要求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青蛙养殖的成功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