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地龙需要掌握以下技术:
控制温度与湿度
一年四季饲料应保持潮湿状态。湿度以手轻握,水珠在指缝中流出,而不滴为度。
不同种类的蚯蚓对温度要求不同,普通在20℃~30℃均可生长发育,25℃左右生长较快,繁殖率较高。
在炎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天,应采取降温和保暖措施,否则蚯蚓生长会停滞或间歇。
通风透气
饲养中加拌碎稻草或麦秆,增强料隙间的空气,即使在冬季也要进行短时间的通风,以保证蚯蚓正常新陈代谢所需的新鲜空气。
蚯蚓习惯于宁静与黑暗的土层生活,在饲养期间不宜翻动,防止强光照耀。
调整饲料酸碱度
饲料酸碱度中性时,种蚓会很快钻入料中,摄食活跃。过碱可用废硫酸或磷酸二氢氨调节,过酸用石灰水或氢氧化钾调节。
适时分群与采收
种蚓不断产生蚓茧,密度增大,需适时收取成蚓,分成种子群、繁殖群和生产群进行饲养。
定期检查养殖池,看到一米范围内有两斤左右的地龙,意味着是不错的采收阶段,通常每年可收六次左右,最好避开春季和冬季。
选地整地
选结构疏松、肥活的砂质壤土或壤土和粘壤土栽种,适合于山区坡地种植。
土壤水分要求不高,但应保持土壤湿润,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潮湿。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春播先用60℃温水浸种1—2天,播种前将种子与湿砂按1:1混合放于10℃以下温度条件处理20天,然后播种。
根状茎繁殖:春季将根状茎挖出,切成2~3寸的根段,每段有芽苞1~2个,开沟后排放,覆土压实,约10天出土,成活率95%左右。
田间管理
搭架:当苗高30厘米时应及时搭架,可用2米左右的竹竿或金属架。
饲料投放:蚯蚓饲料可以是食品加工厂或造纸厂的废渣、残肉等,投放前应充分发酵。
养殖方式:包括土法饲养(如沟养、坑养、野生放养、防空洞养、土温床养等)和工厂化饲养(如多层温床饲养、室内池养、塑料大棚饲养等)。
其他管理
养殖地龙需要全日照养护,不可长期处于荫蔽环境下生长。
在夏季炎热时,可以采取防晒、降温和防止积水的措施。
冬季应进行保暖,保持养殖环境的温度。
通过以上技术,可以有效地养殖地龙,并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繁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