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中耕技术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查苗、补种、育壮苗
及时查苗,发现缺苗断垄的要及时补种或带土移栽。
适时间苗定苗,一般在3叶间苗,4~5叶定苗,间苗定苗应按密度要求,去弱留强,每塘留健壮苗2苗,确保群体水平的提高。
适时中耕除草、培土
在玉米苗期到拔节期之间进行适时中耕,一般需要进行2-3次中耕。
中耕深度应控制在10厘米左右,过浅或过深都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中耕工具的选择应考虑耕作质量、动力来源和耐久性,常见的中耕工具有旋转耕、培土机、中耕机等。
适时适量追肥
在玉米4-5叶期结合中耕除草适时追施拔节肥,亩施尿素15—20公斤,穴施离玉米5公分处。
在大喇叭口期施穗肥,亩施尿素20—25公斤。
对玉米缺锌地块,需马上进行补锌,方法是亩用0.3%的锌肥溶液,叶面喷施,亩用溶液20公斤左右。
病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地老虎、玉米螟、蚜虫、粘虫等,可选用敌杀死、高效氟氯氰菊酯喷雾防治。
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锈病、霜霉病等,可用多菌灵和百菌清喷雾防治。
及时去掉无效果穗
结合中耕除草,及早去掉双穗中不能成熟的小穗,确保一株一穗,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早熟。
中耕管理的时间安排
第一次中耕应在玉米播种后7-10天进行,主要是为了破坏杂草的生长,并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第二次中耕应在拔节期进行,以控制杂草的生长。
如有必要,可以在玉米的吐丝期再进行一次中耕,以进一步控制杂草的生长。
中耕与培土的结合
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中耕培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中耕深度掌握在6cm左右,在疏松土壤的同时,去除田间杂草,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力量。
培土有助于促进次生根发育,使得玉米具备更高的抗倒伏力量。
通过以上技术要点,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建议根据当地气候和作物生长情况,灵活调整中耕技术和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