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白渡桥是上海市黄浦区与虹口区的重要地标,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是连接沪北、沪东的核心通道。以下是其综合介绍:
一、地理位置与结构特点
地理位置 位于苏州河下游河口,地处黄浦公园西侧,连接北苏州路与南苏州路,东邻中山东一路,西靠外滩。
建筑结构
- 全钢结构铆接: 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采用下承式简支铆接钢桁架结构,两跨52.16米,桥宽18.3米。 - 不等高桁架
历史演变 - 第一代桥:
1856年由英国商人威尔斯等集资建成,名为“威尔斯桥”(或“韦尔斯桥”),中间设活动桥面供船只通行,但收取华人过桥税。
- 第二代桥:1876年工部局为解决收费纠纷修建,因毗邻外滩公园,得名“公园桥”,后因民间口误演变为“外白渡桥”。
- 第三代桥:1906年工部局拆除旧桥重建,1907年正式通车,成为上海天际线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交通枢纽 自1908年通车后,外白渡桥长期承担沪北、沪东交通枢纽功能,见证上海工业与城市发展。
历史见证
- 抗战记忆: 1949年上海解放战役中,外白渡桥曾成为重要战场,解放军曾在此发起冲锋。 - 工业遗产
文化象征 被市民称为“上海的外婆桥”,是上海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象征,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与旅游场景中。
三、现状与保护
功能演变:
现桥为1907年建成的第三代,可通行汽车、电车,周边配套完善。
保护措施:1994年被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1949年后多次维修加固,成为外滩地区标志性景观。
外白渡桥不仅是上海交通史的见证者,更是城市文化与工业遗产的载体,吸引着无数游客与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