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衡量农田灌溉系统综合效率的重要指标,其核心定义、应用意义及影响因素如下:
一、 核心定义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η)指在灌溉期内,灌区实际有效利用水量与渠道总进水量之比,计算公式为:
$$
\eta = \frac{有效利用水量}{渠道总进水量}
$$
其中,有效利用水量需扣除深层渗漏、田间蒸发、径流等损失。该系数由渠系水利用系数(η干、η支、η斗、η农)相乘得出:
$$
\eta = \eta_{干} \cdot \eta_{支} \cdot \eta_{斗} \cdot \eta_{农}
$$
二、 应用意义
水资源管理 作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的核心控制指标,用于评估灌区是否达标,指导水资源合理配置。
农业节水评估
反映灌区输水效率与田间用水管理水平,为推广节水技术提供依据。
政策制定依据
为政府制定农业用水规划、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数据支持。
三、 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
包括降水量、蒸发量、土壤渗透性等,直接影响有效利用水量。
工程状况
渠道防渗能力、泵站效率等工程因素对水量损失有显著影响。
管理措施
灌溉调度、用水权限制、滴灌/喷灌等管理手段可提高系数。
技术水平
灌溉自动化、精准施肥等技术可降低渗漏和蒸发损失。
四、 测算与评价
测算流程: 需选取典型田块,收集灌区进出水数据,分析计算得出。 评价标准
应用场景: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条件制定目标值,例如全国灌区普遍要求≥0.6。
五、 案例参考
山东省:通过调整灌区布局、推广高效灌溉技术,近年灌区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5以上。
河北省:结合地形地貌优化灌溉方案,部分灌区系数突破0.7。
通过科学测算与持续管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提升10%-20%,显著节约水资源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