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是2015年签署的全球气候治理核心协议,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下要点:
一、核心目标
温度控制目标 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以内,并努力将升温幅度限制在1.5℃以内。
气候中性目标
到21世纪下半叶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即排放量与吸收量平衡。
二、关键机制
国家自主贡献(NDCs)
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制定减排目标,需每五年提交更新报告,并接受国际审查。例如,美国曾承诺2025年前投入1000亿美元支持气候行动。
资金支持体系
发达国家承诺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资金,用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推动绿色技术转移。
技术合作与能力建设
促进低碳技术研发与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监测、政策制定等能力,支持清洁能源转型。
三、实施框架
透明度与问责机制
各国需定期报告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进展,接受国际机构审查,增强全球合作信任。
全球盘点机制
每五年开展一次“全球盘点”,评估各国履约情况,推动目标升级。
四、其他要点
适应与损失损害: 协定强调增强各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并关注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等带来的损失与损害。 治理创新
挑战与展望
尽管《巴黎协定》建立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框架,但实现目标仍面临减排赤字、资金不足、技术瓶颈等挑战。未来需加强全球领导力,推动发达国家履行承诺,并促进发展中国家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