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Halloween)的起源可追溯至欧洲中世纪宗教信仰与民间习俗的融合,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一、宗教起源:诸圣节(All Saints' Day)
日期与名称
万圣节源于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宗教节日——诸圣节(All Saints' Day),庆祝所有圣徒的节日,对应公历11月1日。
宗教意义
该节日通过弥撒仪式纪念天堂中的圣人,与春季的复活节(Easter)形成呼应,分别象征生命的新生与救赎。
二、中世纪欧洲的民间信仰
萨曼教残余影响
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德鲁伊德教徒在10月31日至11月1日举行祭祀活动,认为此时夜是亡灵返回人间的时刻,恶鬼需接受惩罚。
驱邪与保护
人们点燃篝火驱赶恶鬼,并通过装饰南瓜灯(最初用萝卜制作)来标记路径,防止鬼魂侵扰。
三、节日的世俗化演变
时间划分
随着基督教文化的传播,11月1日固定为诸圣节,而10月31日逐渐演变为万圣节前夜(Halloween),成为节日的主要庆祝时段。
“不给糖就捣蛋”习俗
年轻人会装扮成鬼怪敲门索糖,若未获糖果则进行恶作剧。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现代万圣节的核心活动。
南瓜灯的普及
爱国者Jack的传说推动南瓜灯的普及,人们用雕刻成面孔的南瓜制作灯笼,象征驱邪与指引。
总结
万圣节是宗教纪念日与民间信仰交织的产物,既包含对圣徒的敬仰,也融合了驱邪、恶作剧等文化元素。其核心活动如装扮、讨糖等,既保留了神秘色彩,又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欢乐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