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的足迹

时间:2025-03-28 18:56:15 计算机

李白一生游历广泛,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其行程与创作紧密相关。以下是综合史料整理的主要信息:

一、足迹覆盖范围

地理范围

李白足迹覆盖 18个省、206个县,相当于当时全国州县总数的六成以上。其行程超过 25000里,相当于现代中国东西部距离的三分之二。

主要区域

- 巴蜀地区:

20岁游历巴蜀名山(如峨眉山、庐山),25岁后继续东游。

- 中原与江淮:曾供奉翰林于长安(742-745年),后因政治失意离开,途径洛阳、金陵(南京)等地。

- 江南与边塞:至安陆(今湖北)隐居十年,后赴江陵(今湖北)、白帝城(今重庆),并游历吴越、燕赵等地。

- 山东与齐鲁:在任城(今山东济宁)结交名士,后漫游齐鲁大地。

二、重要行程与作品

长安时期

742年入京供奉翰林,因权贵排挤于745年离开,期间创作《行路难》《将进酒》等名篇。

安陆与湖北

- 在安陆隐居白兆山(桃花岩),创作《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

- 所谓“散金三十万”事件发生在此地,用于资助落魄人士。

江南与金陵

762年离世前曾游历金陵(南京),作《登金陵凤凰台》等诗,其中“玉树后庭花”成为历史典故。

边塞与燕赵

清平调系列诗作(如《清平调》)创作于长安,反映宫廷生活;北游边塞时作《太原早秋》等。

三、人生轨迹特点

政治与游历交织:

一生追求政治理想,但多次失意后以游历消遣,足迹与诗篇同步。

豪放与浪漫风格:诗中常体现“仗剑去国”“俯仰皆诗”的豪迈情怀,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文化影响:与杜甫等诗人结交,共同推动唐代诗歌发展,被后世誉为“诗仙”。

四、历史评价

李白通过游历拓宽视野,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融入诗篇,其足迹成为研究唐代社会、文化与地理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