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翻译
在古代,庖牺氏统治天下时,抬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理和大地适宜的事物,从自身和周围的事物中取得启示,于是创作了八卦,以此作为法则和象征。到了神农氏,人们用结绳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并统一了各项事务。随着各种产业的繁多和伪诈之事的滋生,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蹄印的痕迹,认识到事物的纹理和结构是可以区分的,于是开始创造文字。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文字的作用在于向王者朝廷宣扬教化和明道,君子因此对下属施予恩泽,而应保持自己的德行。仓颉最初创造文字时,是根据事物的类别进行象形描绘,所以称之为“文”。后来,形声相结合的文字出现,称为“字”。“文”是物象的根本,“字”则是语言的繁衍和增多。书写在竹帛上的文字称为“书”。“书”意味着书写事物如同其本身。从五帝到三王的时代,文字经历了多次变革和不同书体的出现。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会先教他们“六书”。这“六书”分别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指事是通过字形和结构来识别意义;象形是用画画的方法描绘物体;形声是根据事物的性质和名称,选取相似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会意是结合相关字素的意义来构成新字;转注是在同一类事物中建立共同的意义;假借则是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新的意义。
到了周宣王时期,太史籀编写了《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有所不同。孔子编写了《六经》,左丘明阐述了《春秋传》,都是用古文写的,其意义是可以理解的。后来,诸侯纷争,礼乐受到破坏,典籍被抛弃,各国文字差异很大。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丞相李斯建议统一文字,他编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编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编写了《博学篇》,这些作品都采用了史籀的大篆,有的还进行了简化,形成了所谓的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