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学的原理主要探讨技术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技术实施可能带来的经济效果。以下是技术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技术经济矛盾统一原理
技术与经济的相互依赖与促进:经济发展是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技术发展的方向,同时,经济发展也是技术进步的动力,技术是达到经济目的的手段。
技术与经济的矛盾性:技术先进不一定经济效果好,经济效果好也不一定技术先进。有些先进技术需要相应的技术经济条件支撑和资源结构配合,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国家可能难以发挥其效果。
技术与经济的变化与转化:原来的先进技术可能转化为落后技术,不经济的技术可能转化为经济技术,原来的矛盾关系可以转化为促进关系。
经济效果原理
经济效果定义:经济效果是指人们在使用技术的社会实践中,效益与费用及损失的比较。效益与费用及损失可以用不同的度量单位表示,也可以用相同度量单位表示为效益减去费用和损失。
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果可以通过各种指标表示,如劳动生产率、资金报酬率、利润、税收、国民生产总值等。提高技术实践中的经济效果是技术经济分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技术对经济的作用规律
先进技术杠杆性规律:先进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经济发展替代性规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技术可以相互替代,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果。
适宜技术有效性规律:只有适宜的技术才能在经济上发挥最大效用。
经济对技术的作用规律
经济需求对技术发展的拉动性作用规律:经济需求可以拉动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经济实力对技术发展的限制性作用规律:经济实力可以限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经济效益对技术选择的作用规律:经济效益是选择技术方案的重要依据。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原理: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
技术评价:对技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全面评价。
技术选择:根据经济效益原则选择最佳技术方案。
这些原理共同构成了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分析技术应用中的经济效果,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方案,以实现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