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制肥料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沤肥法
原理:通过将杂草、草木灰和树木枝叶等放入田间挖的坑中,利用高温和雨水使其沤烂,从而制成肥料。
发展:宋元时期发现了饼肥的制作方式,用种子榨油后的残渣(如豆饼)代替杂草,肥力更为丰富。
堆肥法
原理:将秸秆、杂草、泥、生活垃圾等与动物的排泄物混合腐熟而成。
方法:包括踏粪法,即在兽圈里铺上一层植物,通过动物的踩踏和排泄进行腐熟。这种方法制成的肥料养分丰富,肥力长久,且不会对农作物根茎产生烧灼。
河泥积制法
原理:利用河流里的淤泥,经过鱼类和各种水生物的活动和排泄后富含微量元素。
方法:将河里的淤泥挖出,放在岸边晾晒,然后与其他肥料混合进行晾晒即可制成。
其他方法
粪丹法:仿照炼丹术的技术,使用缸、窖或砖池等设备,将人畜粪便等原料经过发酵炼制成“粪丹”。
酿造法:包括踏粪法、窖粪法、蒸粪法、酿粪法、煨粪法、煮粪法等多种方法,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提高肥料的质量和肥效。
这些方法不仅充分利用了有机废弃物和天然资源,而且提高了肥料的养分含量,具有环保和节能的优点。古代农民在制肥工艺上不断改进和进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