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技术规范是指 对固定污染源进行污染物监测时应遵循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这些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监测点的设置:
根据固定污染源的性质和排放特点,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置,并确保监测点的代表性和可重复性。
监测参数的选择:
根据固定污染源的排放物质及其危害程度,选择合适的监测参数,并确保监测参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仪器的选择和校准:
根据监测参数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并按照规定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频次和时间:
根据监测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监测频次和时间,并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数据处理和报告:
应按照规定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及时编制监测报告,以便于对固定污染源的污染控制和管理。
此外,针对不同领域和对象,还有具体的监测技术规范。例如:
《小型水库监测技术规范》(SL/T 828—2024):适用于小型水库监测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内容包括雨水情测报、大坝安全监测、视频图像监视等。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T 551—2024):在《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 551—2012)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内容包括监测站与监测中心站、监测平台、通信与信息传输等。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规范了土壤环境监测的步骤和技术要求,包括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处理、样品测定、环境质量评价等部分。
这些规范旨在确保监测活动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