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物资诈骗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手段:
虚假售卖
骗子在网上发布虚假的供货信息,自称有口罩、药品、消毒水、体温计、防护服、检测抗原试剂盒等防疫抗疫急需物资。
他们可能根本没有货物,或者发的是假货,骗取钱财后“拉黑”受害者联系方式或关闭网上平台店铺。
冒充慈善机构
利用大家的善心,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以某慈善机构或受害人的名义发布虚假的募捐消息,从而骗取钱财。
冒充熟人
骗子可能冒充受害人的熟人,以各种理由向受害者索要钱财或个人信息。
冒充公检法
骗子冒充“疾控中心”或其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给受害者扣上“非法买卖防疫物资”的帽子,然后以各种手段诱导受害者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
虚假核酸检测
骗子冒充防疫人员,称检测到群众行程异常,要求重新登记核酸检测,并通过提供的二维码诱导受害者转账,从而骗取钱财。
涉疫物资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散布可代购医用口罩、销售防疫药品、物资等信息,诱导受害人转账汇款。有的还通过“转发信息免费领防疫物资”等方式非法获取个人信息。
假借网购退款
骗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用户订单信息,致电谎称疫情期间无法发货,为受害人申请退款,并要求添加“官方客服”,逐步引导转账汇款实施诈骗。
推销“特效药”
骗子冒充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谎称有特效药,诱导受害者前往钓鱼链接购买,从而获取银行卡信息实施诈骗。
声称健康码异常
骗子伪装成“疫情防控中心”或“卫健委”工作人员,谎称受害者的健康码、检测报告、流调异常,要求前往公安机关核查,然后以各种理由骗取钱财。
这些诈骗手段利用了人们在疫情期间的恐慌、急迫和同情心,通过虚假信息、冒充身份、诱导转账等方式实施诈骗。建议公众在疫情期间保持警惕,通过官方渠道购买防疫物资,不轻信陌生人的募捐信息,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