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立案程序规定是指人民法院在接收并审查当事人的起诉材料后,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决定是否立案的一系列步骤和流程。以下是法院立案程序的主要环节:
提交起诉状
当事人应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受理与立案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法享有的起诉权利。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必须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在七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书,原告对此裁定不服可以提起上诉。
审查与补正
人民法院在收到诉状和有关证据后,应当进行登记,并向原告或自诉人出具收据。如果发现原告或自诉人证明其诉讼请求的主要证据不具备,应及时通知其限期补充证据,并将补证情况记录在案。
告知与补正
对于起诉、自诉和申请材料不符合形式要件的,法院应及时释明,并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全面告知应当补正的材料和期限。在指定期限内经补正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法院应当登记立案。
立案后的程序
立案后,法院将起诉材料转交给业务庭的承办人员,由专人审批后再进行后续的诉讼程序,包括向被告送达诉状副本、传票等。
不予受理的裁定
对于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法院应出具不予受理的裁定书,并允许当事人提起上诉。
总结起来,法院立案程序是一个严谨、规范的法律流程,旨在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