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个人钻研
认真钻研教材,详细查阅有关教学参考书和资料;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
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选取适当的教学媒体;
编写教案。
集体讨论
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基本要求;
探讨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探讨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
交流演示实验的关键操作,做好学生分组实验前的准备;
结合听课活动,进行评课;
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安排好中心发言人,做好记录。
修改教案
教师应把集体讨论的内容加以消化整理,在此基础上修改个人备课方案,提前写出完整的分课时教案;
要求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选择和过程设计恰当,作业设计符合学生实际。
课件准备
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能滥用,应根据实际需要使用;
在教案中要有课件运用的说明,对网络课件或其他音像资料要结合教学实际,通过处理后才能使用。
教案检查
学校要完善教案检查制度,教案检查采取定期普查或不定期抽查两种方式;
检查结果要实行定性评价,查后在末一节处注明检查结果,并盖教导处专用章。
课前准备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
备课组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二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
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
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课前课,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
课后备课
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
通过以上步骤,教师可以确保备课工作充分、细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