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混泥)的生产流程通常包括以下程序:
配合比设计
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并确定其配合比例,以达到经济适用的目的。
配合比设计通常遵循水灰比法则,并通过假定容重法或绝对体积法进行材料用量的计算。
原材料准备
确保所有原材料(水泥、砂、石子、水等)干燥、无杂质,并根据配合比进行准确称量。
混凝土搅拌
混凝土可在施工现场或搅拌站集中搅拌。流动性较好的混凝土使用自落式搅拌机,流动性较小或干硬性混凝土使用强制式搅拌机。
搅拌前应按配合比要求配料,控制称量误差,并注意投料顺序和搅拌时间,确保各组分材料拌和均匀。
混凝土输送与灌筑
混凝土拌合物可用料斗、皮带运输机或搅拌运输车输送到施工现场。
灌筑方式可以是人工或机械,采用混凝土泵输送与灌筑混凝土拌和物效率更高。
灌筑后需保证混凝土密实性,通常采用振动捣实,某些情况下也可采用离心、挤压和真空作业等方法。
养护
养护的目的是创造适当的温湿度条件,保证或加速混凝土的正常硬化。
常用的养护方法包括自然养护、蒸汽养护、干湿热养护、蒸压养护、电热养护、红外线养护和太阳能养护等。
养护周期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测定混凝土性能的试件必须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养护,中国采用的标准养护条件是温度为20±3°C,湿度不低于90%。
质量控制与检测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各项性能进行检测,如单位用水量、和易性、凝结时间、含气量等,确保混凝土质量符合要求。
运输与浇筑
混凝土从搅拌地点运至浇筑地点,运输过程中要保证连续性和避免冷缝。
混凝土在运输途中及等待卸料时,应保持搅拌运输车正常运转,不得停转。
浇筑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均匀分布,及时振捣密实,排除气泡。
这些程序共同确保了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满足工程结构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