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信访程序本身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投诉请求的权利。然而,如果不按法定程序、不到指定场所反映问题,或者采取过激、非法手段,可能会产生以下坏处:
心理健康影响:
长期信访可能导致信访人陷入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诱发心理疾病。
家庭关系紧张:
信访人可能会因过度投入信访活动而忽视家庭,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影响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和幸福感。
社会排斥与边缘化:
长期的信访活动可能导致信访人被社会边缘化,失去正常的社会交往圈,感到孤立和无助。
经济负担加重:
信访过程中需要支付各种费用,如往返交通费、住宿费等,这可能加重信访人的生活困境。
时间资源浪费:
重复信访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但结果可能并不如意,导致在其他领域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错失机会。
健康状况恶化: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劳累可能导致身体健康状况恶化。
法律责任:
如果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或违反法律法规,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刑事责任等。
影响社会秩序:
非正常上访行为,如越级上访、缠访闹访、聚众扰乱信访工作秩序等,会扰乱国家机关正常办公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并可能受到法律惩罚。
影响个人声誉和子女前途:
信访违法犯罪信息将被永久记录,可能影响子女考学、入党、入伍、就业等。
因此,建议公民在行使信访权利时,务必依法、理性、有序地进行,避免采取过激或非法手段,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