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现场处置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组织抢救与现场保护
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现场隔离与管控
划定警戒区域,使用警示带或其他临时障碍物,快速划定事故现场的警戒范围,严格控制人员出入。
限制无关人员,疏散无关人员,仅留下参与应急处置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士进入现场。
设置检查站,在现场出入口设置检查站,核查进出人员身份,登记进出记录,防止现场污染。
加强现场管控,派遣足够的警卫人员,维护现场秩序,禁止无关人员擅自进出或破坏现场证据。
监测环境变化,实时监测现场空气、水源等环境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
伤员救护与转运
伤员评估,迅速评估伤员的生命体征和伤情,确定救治优先级并采取基础救护措施。
现场救治,针对伤员实施紧急止血、处理创伤、进行人工呼吸等救护操作。
医疗转运,根据伤员情况,协调120急救车等医疗力量进行安全、有序的转运。
内部通报与外部通报
内部通报,接收到报告后,上级部门应快速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紧急会议,对事故情况进行通报,商讨应急处置措施。
外部通报,同时还要及时向政府部门、媒体等外部单位通报事故信息,保持沟通和信息共享,以协调救援力量和应对舆论。
事故调查与后续处理
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分析事故原因,评估损失,启动赔付等后续措施,确保事态迅速得到控制和解决。
这些步骤旨在确保事故现场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为后续的事故调查和处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