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企业对标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策略,帮助软件企业有效地进行对标活动:
确定对标内容
对标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理念、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工艺保障、产品标准、技能减排、经营机制、规模水平和人力资源等九个方面。
选择标杆对象
内部标杆:与本系统优秀部门比较,适用于大型多部门的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
同行业国内、国际标杆:与国内外优秀企业比较,适用于所有企业。
非本行业标杆:与其他行业领军企业比较,适用于非同行业但拥有相同或相似功能、流程的企业。
管理或技术模块标杆:与某一管理或技术模块比较,适用于存在相同或相似核心思想和共同之处的企业。
消费者实际需求标杆:与消费者实际需求比较,适用于组织内部,标杆对象为消费者期望。
失败案例标杆:与失败案例方向比较,适用于组织内部,标杆对象为反面标杆。
历史数据标杆:与自己比较,适用于组织内部,标杆对象为历史数据。
建立对标团队
团队结构取决于对标范围的大小、公司规模、对标预算、对标程序和环境等要素。
团队成员应具备分析、程序处理和图书馆/电脑搜索等技能,3到5人最为理想。
收集必要的数据
收集本公司的流程表、客户反馈、程序手册等信息进行自我分析。
找到适合自己的模仿对象,选择那些获奖公司、在商业杂志或其他媒体尤其是年度行业报告中得到公认的公司,或由供应商、客户、咨询师推荐的企业。
分析业绩差距数据
在理解对标对象最佳方法的基础上,衡量自己与别人业绩的差距。
可用的指标包括利润率、投资回报、产品周期、每个员工销售量、每种服务/产品成本等。
制定改进计划
在对标对象的数据和最佳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份针对自己企业的改进计划。
改进计划应包括具体的目标、措施、时间表和责任人。
持续进行对标管理
根据数据设计行动计划、实施办法以及监督衡量标准。
定期与对标对象进行比较,检查自己的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运用对标管理系统
选择一个或多个行业领先者作为对标对象,确保它们具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对标对象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包括财务数据、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等。
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优势和成功因素,并制定改进计划。
明确对标目标
确定对标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是全方面多维度的整体对标,还是某一功能领域、职能部门、业务流程、岗位特别是薄弱环节、短板领域与最佳实践对标。
通过自我测评的手段确定企业管理薄弱环节在哪里,然后综合考虑企业战略规划及近期重点提升领域,从而确定对标关键领域和具体目标。
定义关键绩效指标(KPI)
选择适当的KPI,这些指标应与公司的战略目标一致。例如,如果目标是提升客户满意度,那么可以选择客户满意度评分、投诉率等作为KPI。
设定KPI的标准和目标值,以便于评估公司在特定领域的表现。
实施与监控
按照计划开始行动,密切关注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
定期与对标对象进行比较,检查自己的进步,并形成持续的改进和优化机制。
通过以上步骤和策略,软件企业可以有效地进行对标活动,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