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软件系统前期,监理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现状和编制可行性报告
监理工程师需要了解项目的投资规模、可利用资源、紧迫程度和进度要求等现状。
根据甲方要求编制可行性报告,并参与评审会,对报告的可行性给出明确意见。
规划设计
协同各业务部门召开项目前期碰头会,明晰人事编制业务及流程和系统建设功能需求。
收集相关的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法规。
审核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提交审核报告。
审核承建方的进度计划,确定监理进度计划。
三方商讨可能存在的需求变更以及进度计划变更。
制订监理文档的命名、保存规范,明确各监理规范表格的使用。
审核承建方提交的各种文档规范、开发计划、周报等。
定期对系统的风险系数进行判断。
主持召开三方协调会(通常一周一次)。
启动阶段
项目前期资料进行备档,并界定系统实施的范围,了解整个项目的情况。
三方共同明确联系机制、项目接口责任、内部管理制度及监理工作流程。
审核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提交审核报告。
审核承建方的进度计划,确定监理进度计划。
三方商讨可能存在的需求变更以及进度计划变更。
制订本工程监理文档的命名、保存规范,明确各监理规范表格的使用。
审核承建方提交的各种文档规范、开发计划、周报等。
定期对系统的风险系数进行判断。
主持召开三方协调会(通常一周一次)。
需求分析阶段
承建单位通过访谈、调查、演示等手段与建设单位沟通,了解系统建设的整体要求,建立需求基线。
承建单位提交需求分析报告和原型系统。
监理单位对需求分析阶段的文档保管进行监督,确认需求分析报告和原型演示系统。
编制《项目监理规划》和需求阶段监理方案或监理细则。
审核需求分析前的准备工作、需求报告的完整性、正确性和无二义性、可行性、需求对于业务的必要性、划分优先级、可验证性和可跟踪性。
审核需求分析过程中对需求的管理措施,包括需求变更控制措施、需求版本控制措施和需求实现跟踪。
设计阶段
审核承建单位的系统设计规范,包括关键技术实现办法、与系统需求的匹配性、流程与技术合理性等。
审核目标系统与现有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以及相互操作性。
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审核,确保与业主单位的决策一致。
招标阶段
协助业主方编制软件工程的相关工作计划,确定业主方的主要要求。
审核业主方提供的招标资料,包括技术指标、技术要求、投标资格界定、进度控制要求、验收质量标准、接收标准等。
审核业主方提供的工程预算、工程使用功能、目标,并从专业角度协助其在合理、科学的范围之内。
审核承建合同。
验收阶段
按照项目合同查看承建单位提供的各种审核报告和测试报告内容是否齐全。
验收可以分为软件配置审核和验收测试两个部分,包括文档审核、源代码审核、配置脚本审核、测试程序或脚本审核和可执行程序测试。
成立验收委员会,由业主单位代表、监理单位代表、承建单位代表以及邀请的技术专家组成员组成。
进行验收测试和配置审核,建立完整的测试、配置审核记录。
编写测试报告、配置审核报告。
验收委员会评审。
通过以上步骤,监理单位可以确保软件系统前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后续的开发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