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康社会的标准,综合不同时期的官方文件和权威解读,主要包含以下核心指标和维度:
一、经济基础标准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我国小康社会的根基是经济持续发展,1991年国家研究团队提出以1980年价格计算的人均GDP 2500元(约900美元)为基准,到20世纪末翻两番,即达到约3000美元。
居民收入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1年标准为2400元,2020年升级为1.2万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91年为1200元,2020年标准为1.2万元。
二、生活质量指标
消费能力
家庭年消费支出约2.73万元(按2020年数据推算),恩格尔系数控制在40%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农村12-15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
基础医疗保障覆盖90%以上人口,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达100%;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三、社会服务与民生
教育水平
大学入学率提升至20%左右,成人识字率85%以上;
基础教育普及率接近100%。
健康与寿命
人均预期寿命70岁左右,婴儿死亡率3.1‰;
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以上。
四、其他综合指标
城镇化率: 2020年达63.8%,2025年目标超过70%; 信息化水平
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15%以上,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达标。
五、区域差异说明
小康标准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一线城市(如北上广深)需家庭存款50万以上,中部省份约30万,西部地区20万左右。
总结
小康社会是经济、社会、民生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既包含物质层面的温饱与基本需求满足,也涉及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更高层次追求。不同阶段的标准设定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