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传说故事中,"嫦娥奔月"是最为经典且流传最广的篇章之一。以下是该传说的主要情节和背景:
一、核心情节
后羿射日 远古时期,天上出现十个太阳,导致大地干旱、生灵涂炭。英雄后羿为拯救苍生,登上昆仑山射下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为人类提供光照。
西王母赐药
后羿为感谢西王母的赏识,前往昆仑山求道时获得了仙药(一包不死药),此药可让人升天成仙。后羿因不舍妻子嫦娥,将药交由她珍藏。
嫦娥奔月
嫦娥的徒弟逄蒙心怀不轨,谎称生病留滞后羿家中,趁机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为保护后羿,毅然吞下仙药飞向月宫,成为月神。
后羿的思念与中秋的起源
后羿发现嫦娥奔月后,悲痛欲绝,每日仰望明月呼唤妻子。百姓为祈求团圆,便在八月十五(中秋)摆设香案祭月,逐渐形成中秋节的习俗。
二、文化意义
团圆象征: 嫦娥与后羿的离别成为“天人永隔”的经典意象,中秋节的“团圆”主题与嫦娥奔月紧密关联。 艺术载体
三、传说细节差异
不同版本存在细节差异,如:
西王母的居所:有的传说中她是居于昆仑山,有的则称其为“瑶池”;
嫦娥的结局:部分传说中她后悔奔月,常以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的形象出现,表达对人间的思念。
综上,嫦娥奔月不仅是中秋节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神话中关于牺牲、爱情与自然的永恒主题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