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19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被誉为“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他的音乐作品以情感丰富、戏剧性强和民族特色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基本信息
出生与逝世:出生于维亚吉卡省沃特金斯克,1893年11月6日逝世于圣彼得堡。
教育背景:1861年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后专事创作。
二、生平经历
早年生活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音乐世家,4岁开始学习钢琴,14岁创作圆舞曲纪念母亲。尽管父亲反对他从事音乐,仍坚持追求梦想,1861年赴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深造。
职业发展
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辞去教职全力创作。期间多次赴西欧、美国旅行演出,1885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健康与家庭
柴可夫斯基晚年患神经机能症和抑郁症,1893年11月6日逝世。他的父亲支持其音乐事业,母亲亚历山德拉·阿西耶娃(Aleksandra Assier)对其音乐教育影响深远。
三、作品特点
风格: 融合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与欧洲古典主义结构,兼具抒情性与戏剧性。 主题
代表作品:
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
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
交响曲: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
钢琴协奏曲: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四、历史地位
俄罗斯音乐发展:被托尔斯泰称为“体现了俄国人的全部苦难”,其作品开启俄罗斯音乐向世界级作曲家转变。
国际影响:与莫扎特、贝多芬齐名,被誉为人类音乐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式人物。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以“诗意”著称,其作品至今仍广受喜爱,被称作“俄罗斯之魂”。他的创作理念强调音乐与情感的直接表达,对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