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和裁定在司法审判中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适用范围
裁定:主要用于解决诉讼中的程序问题,如管辖权异议、诉讼保全、准许或不准许撤诉、中止或终结诉讼等,也解决部分实体问题,如执行期间的减刑、假释。
判决:用于解决案件的实体问题,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在民事案件中判定合同是否有效、谁应承担责任及承担多少责任;刑事案件中判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应处何种刑罚。
表现形式
裁定: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口头裁定需记入笔录。
判决: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且有严格的格式要求,需写明当事人情况、案件事实、判决理由、判决结果等。
作出时间
裁定:在诉讼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可作出,例如立案阶段可裁定不予受理。
判决:通常只能在案件审理终结时作出。
上诉期限
裁定:民事和行政裁定的上诉期一般为10日,刑事裁定为5日。
判决:民事和行政判决的上诉期一般为15日,刑事判决为10日。
法律效力
裁定:一经作出,通常立即生效执行,但不予受理、对管辖权有异议、驳回起诉这三种裁定可以上诉,在上诉期间不停止执行。
判决:在上诉期届满当事人未上诉时才生效,生效后的判决具有终局性。
作出依据
裁定:依据的主要是诉讼法等程序性法律。
判决:依据的是实体法,如民法典、刑法等。
举例说明
裁定:
管辖权异议:在案件立案阶段,法院可以裁定不予受理,或者裁定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法院。
诉讼保全:法院可以在诉讼过程中裁定采取保全措施,如查封、扣押、冻结被告的财产。
中止诉讼:在特定情况下,如当事人死亡或丧失诉讼能力,法院可以裁定中止诉讼。
判决:
合同纠纷:法院在审理合同纠纷案件后,可以判决合同是否有效,以及违约方应承担的责任和赔偿金额。
刑事案件: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后,可以判决被告人是否有罪,以及应处的刑罚。
通过上述区别和举例,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判决和裁定在司法审判中的不同作用和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