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综合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一、适用范围与法律依据
适用于存在高温作业及高温天气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
二、高温作业与天气分类标准
高温作业 :当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超过规定限值时判定。高温天气:
日最高气温≥35℃,分为:
一般高温
:35℃≤T≤40℃,需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并避免加班;
强高温:T>40℃,当日停止露天作业。
三、作业时间管理
停止作业标准:强高温天气(T>40℃)全天停止露天作业;37℃≤T≤40℃累计作业时间≤6小时,且3小时内不安排露天作业。
特殊人群保护:怀孕女职工、未成年工及有特定疾病者不得在35℃以上高温作业。
四、防暑降温措施
环境控制
室内温度控制在24-26℃,湿度40%-60%;
使用遮阳伞、空调、冰袋等设备辅助降温。
生理防护
提供清凉饮料(如绿豆汤、盐水茶水)及含盐浓度0.9%的饮品;
餐饮调整:增加清淡、高水分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劳动组织
采用换班轮休、缩短单日工时等方式减少高温暴露;
合理安排作业时段,优先选择清晨或傍晚。
五、健康管理与应急准备
健康检查:
对心、肺等不适宜高温作业的劳动者调整岗位;
应急响应
成立防暑降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应急预案;
配备防暑药品、饮水设施及急救设备,设置临时休息区。
六、监督与责任
各级工会组织需监督防暑措施落实,及时排查隐患;
用人单位未达标需承担法律责任,并赔偿损失。
以上措施需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覆盖所有高温作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