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本名鸠浅,古时华夏文字不同,音译成了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
勾践在位期间,越国与吴国多次交战,上演了诸多传奇故事。他于前496年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然而,前494年,越国在夫椒之战中被吴军大败,勾践被迫向吴求和,并接受屈辱的和约,与范蠡、柘稽一同入吴为人质。在吴国期间,勾践忍辱负重,为吴王养马、尝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国仇家恨。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成为了后世激励人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重要象征。
经过三年的屈辱生活,勾践终于被吴王放回越国。他回国后,重用范蠡、文种等贤臣,大力发展生产,推行仁政,挑选、任用贤能,越国万众一心。勾践注重军队建设,选拔勇士进行严格的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他巧妙地利用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结盟对抗吴国。
公元前473年,勾践率军灭吴,使吴王夫差自尽,会诸侯于徐州并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勾践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也是“卧薪尝胆”这一成语的源头,象征着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