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安全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基础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展开,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人身安全防护
五官保护
教导幼儿不挖鼻子、不塞东西入耳鼻,避免异物伤害。
陌生人防范
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礼物、食物或跟随离开,不接受陌生人的电话或地址。
身体安全
避免攀爬高处(如窗台、楼梯)、玩尖锐物品(如刀、牙签),不进行危险动作(如跳楼梯、从高处跳下)。
二、生活安全规范
用电安全
认识“有电危险”标志,不触碰插座和电器,电器插头需成人操作。
用火安全
了解玩火、玩电、玩水的危害,不点燃易燃物,不随意摆弄电器设备。
药品与化学品安全
不误食药品、洗涤剂等有毒物品,发现危险物品需及时告知成人。
三、环境安全意识
活动场所安全
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推挤、不滑扶手;运动时听从老师指挥,避免碰撞。
危险区域规避
远离变压器、建筑工地等危险区域,不进入未开放的水域。
交通安全启蒙
认识红绿灯、斑马线,学习基本交通规则,通过游戏(如“红绿灯”游戏)强化意识。
四、应急处理能力
简单急救知识
学习心肺复苏(CPR)基础动作,掌握烫伤、擦伤等小伤的处理方法。
火灾应对
熟悉火警电话119,掌握初期火灾扑救方法(如用湿布捂住口鼻),不盲目跳楼。
走失应急
记住家庭住址、父母电话,迷路时留在原地等待或向警察、可靠成人求助。
五、习惯养成与延伸
健康习惯
养成勤洗手、不挑食、规律作息等健康习惯,配合晨检和用药登记。
安全标志认知
识别“有电危险”“禁止攀爬”等常见安全标志,培养主动规避意识。
家园共育
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向家长传递安全知识,建议家长配合幼儿园开展交通安全、防溺水等专项教育。
通过以上内容系统教育,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安全防护意识,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