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软件专利侵权需要从法律条款、侵权行为类型及具体情节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主要分为以下要点:
一、侵权行为类型
根据《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和《专利法》第十一条,软件专利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未经许可实施专利 包括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专利产品,或使用专利方法及直接获得的产品。
擅自使用他人软件
未经许可发表、登记、修改、翻译或将他人软件作为自己软件发表、登记。
合作开发软件侵权
未经合作者许可,将合作开发的软件作为自己单独完成的软件发表或登记。
篡改软件信息
未经许可修改、翻译他人软件,或擅自更改软件署名。
特殊情形
包括盗抄软件源代码、反向工程获取专利技术等。
二、侵权认定步骤
确定技术领域
判定涉嫌侵权产品与专利是否属于相同或近似技术领域,若差异显著则可能不构成侵权。
界定保护范围
依据专利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附图,明确专利的保护边界,排除说明书中未明确包含的技术特征。
比对侵权方案
将被诉侵权软件与专利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是否落入专利保护范围,需考虑等同原则。
主观过错与情节
侵权人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以及侵权行为的规模、收益等情节,影响责任认定。
三、特殊注意事项
外观设计专利: 需注意区分产品外观设计与软件算法专利,前者保护产品外观,后者保护功能实现方式。 举证责任
法律后果:侵权人可能需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等民事责任。
四、建议
若遇到软件专利侵权纠纷,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知识产权律师,通过专利检索、技术对比等手段明确侵权事实,并制定维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