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规模估算成本是软件开发成本管理的关键步骤,其核心在于通过量化软件规模来推导工作量和成本。以下是详细的估算方法和流程:
一、软件规模估算方法
功能点计数法 - 将软件功能分解为外部输入(EI)、外部输出(EO)、外部查询(EQ)、内部逻辑文件(ILF)和外部接口文件(EIF)五类,通过预定义的权重计算功能点数。
- 例如:用户下单操作计为EI,系统通知计为EO,用户信息存储计为ILF等。
调整功能点数
- 计算公式:
$$UFP \times \text{复用度调整因子} \times \text{规模变更调整因子}$$
- 复用度调整因子根据模块或功能的复用程度调整(0.5-2);规模变更调整因子根据需求变更幅度调整(0.8-1.2)。
国际标准方法
- IFPUG: 按功能组件分类(如用户交互、业务逻辑等),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功能点数,适用于功能结构清晰的项目。 - COSMIC-FFP
- MkⅡ/NESMA:基于事务处理模型,适用于事务型应用(如数据库系统)。
二、工作量与成本估算
工作量计算公式
$$\text{工作量} = \text{调整后功能点数} \times \text{生产率调整因子} \times \text{应用类型调整因子} \times \text{质量特性影响因子} \times \text{开发语言调整因子} \times \text{开发团队调整因子}$$
- 生产率调整因子参考《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CSBMK),通常取中间值。
成本估算公式
$$\text{成本} = \text{工作量} \times \text{人力成本费率} + \text{直接非人力成本} + \text{间接成本}$$
- 例如:
$$\text{成本} = \frac{\text{调整后功能点数}}{\text{人月折算系数}} \times \text{平均人力成本费率} + \text{硬件/软件采购费} + \text{管理费用}$$ 。
三、关键注意事项
需求分析
- 通过可行性报告或设计文档明确功能边界,对模糊需求采用类比法或类推法。
方法选择
- 功能点法(如IFPUG)适合需求明确、结构复杂的项目;类比法适用于历史数据可参考的项目。
调整因子应用
- 复用度、规模变更、生产率等调整因子需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工具支持
- 使用专业估算工具(如COCOMO模型、Putnam模型)可提高准确性。
通过以上步骤,可系统化估算软件规模并推导出成本,为项目预算和进度管理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