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制定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提出
由有关部门和人员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提出制度制定要求。
经上级有关部门和人员同意后,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提出制度草案。
讨论和审查
制度草案提出后,要广泛征求相关各方的看法和意见,集思广益,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改正其中不切合实际之处,弥补疏漏,调整与其他制度矛盾、重复之处,使制度草案进一步完善化。
修改后的制度草案要报请上级管理部门审批。
试行
制度草案经上级管理部门审批后,可以试行。试行的目的是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使之成熟化、合理化。对于新制定的制度规范,试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
正式执行
制度经过一段时间试行、完善后,即可稳定下来,形成正式的、具有法律效果的制度文本,按照确定的范围和时间正式执行。
与此同时,要向相关方面说明情况,报送上级管理机关备案。
此外,如果制度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还需要履行以下民主程序:
讨论和提出意见
用人单位应当将劳动用工制度草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大会进行讨论,广泛听取职工意见,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平等协商确定
在收集到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后,企业应与工会或职工代表进行平等协商,就规章制度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即使双方不能就所有内容达成一致,企业也有权最终决定规章制度的内容。
公示告知劳动者
规章制度制定或修订完成后,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将其公示或告知全体员工,如公告栏张贴、企业OA系统公示、群发电子邮件等,以确保员工知晓并理解。
这些步骤共同构成了制度制定的完整流程,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