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缝检测源程序是指 用于检测焊缝质量、强度、安全性的程序。这些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焊前检查
确认所用钢材、焊接材料的规格、型号、材质、外观及质量证明文件。
焊工合格证及认可范围确认。
焊接工艺技术文件及操作规程审查。
坡口形式、尺寸及表面质量检查。
组对后构件的形状、位置、错边量、角变形、间隙等检查。
焊接环境、焊接设备等条件确认。
定位焊缝的尺寸及质量认可。
焊接材料的烘干、保存及领用情况检查。
引弧板、引出板和衬垫板的装配质量检查。
焊中检验
实际采用的焊接电流、焊接电压、焊接速度、预热温度、层间温度及后热温度和时间等焊接工艺参数与焊接工艺文件的符合性检查。
多层多道焊焊道缺欠的处理情况确认。
采用双面焊清根的焊缝,应在清根后进行外观检查及规定的无损检测。
多层多道焊中焊层、焊道的布置及焊接顺序等检查。
焊后检验
焊缝的外观质量与外形尺寸检查。
利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提取表面或内部的缺陷信号,这是各种焊缝无损检测技术的基础。
通过缺陷位置、尺寸与形状的测量,可以辨认缺陷的性质,以判定缺陷的严重性。
对传感器坐标进行精确测量,结合缺陷信号的强度与分布特征,利用计算机在二维界面上或三维空间中重建缺陷的形貌与分布,形成缺陷的影像或图像。
确定工件中的缺陷是否可以允许存在。
设备鉴定与工艺审核
对X射线机、超声波探伤仪、黑度计、剂量报警仪、剂量块等计量器具,送法定部门检定,保证合格使用,且在有效期以内,以确保仪器设备的使用性能。
根据招标文件中规定的相关标准及工程技术要求,编制无损检测工艺方案及检测作业指导书,并在检测前组织检测站的检测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这些程序有助于确保焊缝的质量和安全性,从而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和结构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