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司打完后,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案件审理结束后的程序
执行程序:案件审理结束后,将进入执行程序。执行程序是确保生效法律文书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若义务人拒不履行,权利人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执行程序包括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储蓄存款,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搜查,强制被执行人交付执行文书中所指定的财物或者票证,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通知有关单位办理有关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等措施。
宣判后的程序
送达判决书:开庭宣判后,法院会根据宣判结果制作判决书,并在一定期限内送达给各方当事人。判决书是法院对案件最终审理结果的正式法律文书,具有法律约束力。
判决生效:在判决书送达后,若当事人对判决结果无异议或未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则判决生效。此时,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当事人需按照判决内容履行相应义务。
上诉期限:通常情况下,一个判决会赋予当事人十五天的上诉期。在此期限内,无论何方对于判决的结果持有异议,均有权提出上诉。
执行程序的具体步骤
申请执行:若一方当事人未履行判决确定的金钱给付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由执行法官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强制被执行人履行义务。
财产执行:法院可采取多种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储蓄存款,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等,以确保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得到履行。
其他相关程序
再审程序:如果对第二审判决仍不服,满足法律规定的情形,可以提交《再审申请书》申请再审。
执行中止与恢复:在履行过程中,如有特殊情况,可以申请执行中止,待条件消除后恢复执行。
这些程序确保了司法判决的有效执行,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建议当事人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及时与法院沟通,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确保诉讼顺利进行。